人物简介:邓鑫,中共党员,2020届农村与区域发展博士专业毕业生。本、硕、博均就读我校,师从漆雁斌教授。现被我校作为学术骨干人才引进,即将入职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在校期间发表SSCI/SCI收录论文14篇,累计影响因子29.76,CSSCI收录论文2篇;在校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2019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评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其博士毕业论文获评学校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本人获评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
邓鑫出生于农家,本硕博均求学于beat365亚洲版官网,家国情怀于他而言就是坚守“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情怀,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在beat365亚洲版官网这片沃土,继续做好“三农”问题研究。
川农九载开启科研之路
2011年金秋时节,邓鑫成为成都校区第一届本科新生,报着毕业后考取公务员的想法,踏上了求学之路。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他先后担任了校区团委学生助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学院团总支学生副书记,这些学生工作经历,培养了他能吃苦、不怕累、团队协作的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的五四评优,时任学院党委办主任兼团总支书记的何仁辉老师带着我们团学部门周末一起加班,熬了两个通宵,准备学院评优材料。”在深度参与团学工作的过程中,处理了上万条数据的对比分析,邓鑫第一次发现原来数据是可以自己说话的,懵懵懂懂的他发觉数据研究工作似乎比公务员工作更加有趣。团学工作经历不仅提升了邓鑫的综合素质,也开始让他逐渐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对科研真正认知是在韦锋老师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上,真正体会到经济行为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规律”,他说,“科研真是奇妙,原来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可以在理论上找到解释”。在兴趣的指引下,他开始尝试科学研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漆雁斌教授的支持下,主持了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聚焦新型城镇化的演进过程,分析民间资本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并以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商业时代》发表学术论文。在科研路上牛刀初试的邓鑫体会到了从大到小再到精,透过现象发现问题,通过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越发对科研着迷,完成了从兴趣到志趣的转变。
从此之后,邓鑫打消了回乡考公务员的想法,立志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凭借突出的综合能力和出色的科研素养,他于2014年秋季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并拿到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入学资格,源于对母校的热爱,对农业农村的质朴情感,他选择留在本校攻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漆雁斌教授。
在读研期间,邓鑫担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会主席,继续为同学服务,为集体奉献。在科研方面,他围绕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户生猪养殖行为展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收录论文一篇,提前一年取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为坚守农业农村研究学术初心,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报考漆雁斌教授的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博士研究生。
“敏而好学,思维活跃,琢玉成器,积硅致远,笃信好学,终将在学术上一次次升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课任老师李后建教授认为邓鑫是潜心学问的人,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守住初心方能看见星空
“攻博道路并不顺利,三年前好友们相约攻博,最后去了中科院、南京农大、重庆大学、西南财大,只有我选择留在川农,成了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第一届博士生,那时我并不清楚自己如何才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邓鑫坦言。好友分离与研究方向转换,让他一时无所适从。导师漆雁斌教授时常勉励他,“守住初心方能看见星空”。导师的话语使他茅塞顿开,初心不就是脚踏实地,沉淀自己,做好“三农”问题研究吗?他说,从那时起就暗下决心,不能辜负导师、学院和学校的信任,一定要做好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研究。
“思维敏锐,热爱农村。酷爱学术探索,研究欲望强烈,善于发现研究问题,学术论文撰写功底好,团队意识突出,组织协调能力强。”导师漆雁斌教授这样高度评价他。
农村经济研究必须要深入一线,近距离观察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每年暑期是他集中调研的日子,天气热、持续时间长,中暑就像家常便饭;每天入户访谈都在7个小时以上,回到驻地嗓子哑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除了农村调查和偶尔回家,寝室、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他成了自习室去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他说,“有两次为了守数据分析的结果,甚至在自习室打了地铺,说没有压力、说不累是假的,但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读博机会来之不易,不做出成绩愧对自己的初心,也愧对老师们的信任。”。
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间,他坚持每天都阅读科研文献,不错过学院的每一场学术报告,每个月汇总整理阅读过的文献,认真仔细撰写每一篇学术论文。得益于庄天慧教授在《农村区域发展》中关于灾害管理对农村减贫的相关内容教授,邓鑫把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聚焦到了地质灾害对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他先后带队奔赴凉山冕宁、绵阳平武、广安武胜、巴中南江等20多个县区的50多个村进行调研,获取了上万条一手数据。
一次又一次的调研,一年又一年的坚持,让他有了向国内外同行和政策制定者讲好中国农村故事的底气。他发现我国山丘区面积大,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聚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观察到山丘区农村劳动力迁移和耕地抛荒严重,他逐渐将研究视野聚焦到山地灾害管理、劳动力迁移与土地利用等方面。围绕这些社会关注、民生关切的话题,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SCI/SCI收录论文8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SCI收录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29.76,此外还发表CSSCI收录论文两篇。同时,参与撰写的政策建议也获得了省委领导的批示并应用于四川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规划当中。2019年,他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年,他获评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
集腋成裘,如今他对科学研究也有了一些感悟。“正如蒋远胜教授在《农村金融研究》课程上所概括的那样,农业经济学研究更像是娓娓道来般讲好一个农村故事”,邓鑫认为讲好农村故事,要回答好三个问题,现象是什么?理论根源在哪里?受到何种因素驱使?他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为基础阐释了发生在山丘区的耕地抛荒现象,并以可持续生计框架耦合农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学科交叉视角深度探索了山丘区农户耕地抛荒行为的微观生成机理。最终,该论文获评我校2020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心怀感恩常思投桃报李
邓鑫深感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母校、恩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他总是尽自己所能,用实际行动去回报母校、帮助同学。
在课业繁杂的博一上期,邓鑫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参与了国家级贫困县北川县“摘帽”验收第三方评估,是当时北川验收工作中唯一的博士生。在随后持续2个多月的验收工作中,他每天6点不到就早早起床准备一天的入户走访。由于交通不便,部分农户之间要走上3公里的崎岖山路,一天最多走访7、8户村民。结束了走访任务后,他还要赶回住所进行问卷处理和工作总结,往往到凌晨才能休息。在高强度的工作历练中,他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参与收集、分析数据十余万条,起草成效报告万余字,历经6稿,获得了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在同学中,他和大家一道建立了博士学术交流群,彼此分享科研资讯和交流研究进展。他以“Stata计量分析软件基础入门”、“学术论文撰写及投稿的一点心得体会”为题,先后组织3次分享会,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科研学习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帮助身边同学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在他的帮助下,已有多位研究生在《农机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村》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邓鑫都会与学习室的大家一起分享,在博士学习室大家的眼中,邓鑫无疑是我们的压力,但更是我们的动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吴晓婷说道。
无论是读研读博还是就业,邓鑫都面临很多选择,但每一次,他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川农。因为他铭记着母校对他的培育之恩。曾经的他因为家境贫寒缺乏自信,导师漆雁斌教授,经常找他聊天,关心他的学业和生活情况,鼓励他直面困难,勇敢前行。他从身边的每一位老师身上领悟了“川农大”精神的传承。“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将‘川农大精神’与家国情怀融于到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关心中。”邓鑫深感有幸成为川农人,得以顺利推免,又考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他坦言,若不是如漆老师一般的众多川农老师的鼓励、指导与帮助,他对人生道路的认知可能还在模糊状态下徘徊。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纵使未来坎坷荆棘,我不曾害怕,也不会离去。”,他在博士论文致谢中这样写道。邓鑫感恩母校严谨治学的浓厚氛围让他学有所成,感恩母校厚重的“三农”情怀教育让他实现梦想。未来,角色转换,他从“川农大精神”的受益人变为了新的传承人,他仍会坚守初心、满怀感恩,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身体力行“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扎实做好应用经济与“三农”问题研究,为母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